草皮與內野積水 要談起臺北球場的草皮,且讓我們再回顧一次這則中職元年開幕戰的影片: 雖然影片的畫質有點模糊,讀者還是可以明顯的看出臺灣進入職棒比賽的第一天,臺北球場的草皮不但看起來凹凸不平,草皮的顏色也非常乾澀。這是因為聯盟雖然88年就成立籌備處,一年多來也多次前往日本觀摩,但不管是政府機關、球場管理單位甚至聯盟人員都對職業棒球的觀念一知半解。對於整年進行長期比賽,球場必須要如何管理、維護、保養的觀念更是趨近於「0」。 加上職棒開打前聯盟方面需要準備的事項多如牛毛:裁判、播報員、記錄員的培訓、四隊吉祥物的形象設計、成立職棒公司進行商品開發、與內政部為了可以使用「聯盟」這個名稱進行登記進行無數次的溝通協調-是的,「中華職棒聯盟」這個名稱差點無法通過內政部人民團體的審查,因為剛解嚴的官方對「聯盟」兩字特別敏感-還有,為了便於推廣,當時的秘書長洪騰勝還力排眾議,堅持籌辦《職業棒球》雜誌,以及無數大小宣傳活動等等,真的無暇到各地方球場勘查與協調可以在職棒開打前進行哪些強化措施。幾乎全臺所有的球場都是「按照原樣」就進行臺灣第一年的職棒賽事。 所以,在上面的影片沒有剪出來的部分,我還記得從臺視的立即實況轉播電視畫面,可以看到統一擔任右外野防守的李坤哲用撲接的方式完成一次美技接殺後,電視上卻看不清李坤哲的身影-因為當撲下來的瞬間,外野竟然揚起一大片的塵灰。現在的年輕球迷,除非親自在非常簡陋的簡易球場打慢壘或棒球,應該無法想像那是怎樣的模樣。但,那就是職棒元年、臺灣設備最佳球場的外野實境。 但,讀者也不要看到這裡就大罵聯盟從以前到現在都這麼爛,什麼事都不做,這對聯盟也太不公平。因為至少職棒二年開始,聯盟都會利用臺北球場僅有的二月修整期,自掏腰包與臺北球場管理方聯合進行草皮的種植與養護。所以職棒早期,只要每年球季臺北的第一場比賽,進場的球迷都可以看到如下圖那樣一片綠油油,表面平整的球場草皮。 但~這種漂亮的草皮,在臺北球場頂多維持一個月,之後就會看見外野出現三圈灰色的圓形窟窿,界外區的草皮也開始出現許多狗啃過的缺口。但……這真的不能完全怪臺北球場的球場維護不確實。因為,最晚從職棒三年開始,臺北球場就長期處於「極度過勞」狀態。到底有多過操呢?就筆者印象中看到的報導,職棒三年到六年,臺北球場的「總使用天數」沒有一年少於200天,至於最操的一年,根據民國八十一年的《民生報》報導,整年使用天數竟然超過300天!! 這麼密集的使用天數,就算球場管理員再怎麼努力,也沒法讓整年遭受釘鞋肆虐的草皮有重新長好的時間,因為就算賽後立刻灑水補砂,第二天剛發的芽就直接被新的釘鞋給踩死。最後就只剩光禿禿的沙地而已。而且直到臺北球場的最後一年,中華聯盟、臺灣大聯盟、謝國城盃少棒、青少棒、王貞治盃青棒、全國甲組成棒秋季聯賽、協會盃全國成棒年度大賽等重要賽事全都在臺北球場舉辦,也就是說臺北球場直到它退休的前一刻,場地、草皮仍是全年無休。在臺北球場退休拆除後,
娛樂城有哪些
全臺灣再也沒有一座主力球場有如此高的使用率,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傳奇」吧。 職棒三年的臺北球場,
RSG麻將發了
可以看到當時的草皮狀態 本照片由周子明提供,特此致謝 臺北球場常年累月都要經受如此密集的使用,外野草皮如此,內野的積水也可想而知。對於許多老球迷的印象,職棒三年起,獅象就是「敵對意識」最強的對戰組合,那幾年每當獅象對戰,真的就是「球場如同戰場」,比龍象戰還嚇人。所以在那時要在球場上看到獅迷象迷彼此微笑、和諧相處的畫面,真的比登天還難。 但,那個時刻真的在中華職棒出現過。 我還記得在一本忘了那一期的《兄弟雜誌》看到一張照片,畫面是兩位球迷,一位穿著兄弟的黃色T恤,另一位則是綠色胸前印有Lions字樣。兩人打著赤腳蹲在地上,
DG試玩
手裡拿著超大海綿抹著內野紅土場地,彼此面對相視而笑。好似過往的劍拔弩張從未發生過那般。 這麼和諧美好的畫面,出現在職棒四年10月17日,當天預定舉辦獅象總冠軍戰第二戰,但下午的大雨讓臺北球場的內外野都出現積水,雖然雨勢在開打前「疑似」被滿場球迷的吶喊給喊停,但內野的積水如果按照聯盟安排的場地人員編制,就算全員出動都未必能讓比賽在晚上八點以前開打。 這時,從內野外野,不分黃色綠色的許多球迷都主動跳進場內,跟聯盟工作人員索取吸水海綿,大家好像事前已經排練過似的自動就平均分散到各個積水點,與聯盟人員全力配合以最快的時間將臺北球場的內外野積水都清理乾淨。 更讓人感動的是,兩隊球迷完成清理積水的任務後,就一一自動回到跳下來的地方,讓站在看臺上的球迷手拉著手直接回到看臺,不但沒有在場內進行任何為己隊加油對他隊挑釁的任何動作,也完全不去打擾正在進行賽前準備的球員。以當時僅僅開打四年的臺灣職棒而言,球迷有如此PRO的表現,實屬難得。(但……之後出現球迷拿煙火朝敵隊球員「射擊」的場面,又非常的粗野與「不PRO」了~苦笑) 可能讀者看到這裡,
AU8娛樂城
還是要責怪臺灣的球場管理單位不夠專業,或者批判臺灣球場的設施老舊等等。但筆者還是要替臺北球場的管理單位說句話。至少職棒元年時,臺北球場的排水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差,所以才會出現職棒元年5月28日聯盟因雨中午宣布停賽,結果下午放晴,
娛樂城排行
觀眾聚在臺北球場與聯盟辦公室抗議讓比賽「被迫」進行,以及同年6月7日誕生史上最荒謬的「表演交流賽」這兩件職棒初期才可能發生的事件。 讀者可以想一想,如果那時臺北球場的排水已經跟最後幾年那樣,中午下一場豪大雨就會積水積到晚上只能宣告停賽的話,聯盟也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只要開門讓球迷進去看看內野,球迷就會默默離去。而身為6月7日「表演交流賽」的見證人,我也可以作證,那天進去臺北球場時,內野連一滴水都沒有,只要球員到齊,隨時都可以開打。 臺北球場後來排水愈來愈差的原因只有一個:長年過度使用。筆者在臺北球場告別賽後,曾數度前往探查結束後球場拆除的整個過程。有一次探訪時正巧看到臺北球場內野紅土全部清空,讓塵封四十餘年的底層排水巖盤露出的珍貴畫面,根據當天在場的資深棒球人的說法,臺北球場當初興建時雖然經費不多,採用的排水工法也現在來看也屬過時,但其實臺北球場的排水施工算是相當紮實。後來之所以會每遇下雨就積水,主因是棒球場不管使用狀況如何,每隔六到七年就得把內外野的土全部翻起重鋪。但臺北球場的使用度太過密集,實在排不出至少兩個月以上的空檔進行這項工程(以當時政府對體育的專業度,就算提出預算大概也會被打槍),所以後來就變成只能一直往上鋪紅土後壓實,但這樣做會讓內野場地愈來愈硬且排水性能愈來愈差。這也是為什麼臺北球場最後幾年內野硬到只要選手撲球必定瘀血外加擦傷的最主要原因。 筆者曾在臺北球場最後一年舉辦王貞治盃的賽間空檔溜進內野試踩,不誇張,跟踩水泥地的感覺相差無幾。因此對這位資深棒球人的說法深以為然。 只是,
運動彩券
臺灣在1996年後陸續蓋了九座新球場,一座重建總共十座新世代的球場,但幾乎每座球場都遇到排水系統不佳的問題,甚至還有基礎施工順序錯誤,導致球迷戲稱是「游泳池」的極度負面描述。到底要何年何月,臺灣球迷才能擁有一座真正不需擔心小雨就會積水的球場?筆者在等,球迷也在等。 【本文未經作者授權同意,嚴禁全文轉載至任何批踢踢看板或論壇討論區,違者將不排除提出侵權告訴】想參與更多棒球討論?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